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然而,其发展的驱动力与控制权却日益集中在全球少数几家科技巨头手中。在过去,关注人工智能的行动者们往往聚焦于技术伦理、算法偏见以及呼吁政府制定监管政策。这无疑是重要的起点,但在面对如此庞大的、高度集中的权力时,仅仅依靠顶层设计似乎已显得力不从心。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商业利益的强大推动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经济结构与个人命运,这促使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策略。
在这一背景下,一场重要的策略转向正在发生。来自AI Now等机构的最新报告和呼声明确指出,未来的行动方向不应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技术讨论或政策游说层面。真正的力量需要“自下而上”地构建起来。这意味着必须将人工智能议题与普通人最切身相关的经济困境连接起来,例如工作稳定性、收入分配不均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只有当人们意识到AI不再是遥远的科技概念,而是直接触及他们“饭碗”的现实问题时,才能激发起更广泛的参与和行动意愿。
为什么这一转变如此必要?一方面,纯粹依赖政策层面的改变往往进程缓慢,且容易受到拥有雄厚财力的科技企业游说力量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对经济民生的影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化:自动化可能带来的岗位流失、算法管理对劳动过程的精细控制、以及技术红利过度集中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这些都已不再是理论预测,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将AI议题与这些具体的、影响人们物质生活的经济问题挂钩,能够极大地提升其紧迫性和相关性。
因此,新的策略不再纠结于评判某个具体的AI产品(比如某个聊天机器人)是“好”是“坏”,而是将矛头指向其背后不容问责的权力结构。核心问题变成了:将如此巨大的权力集中在少数公司手中,这对整个社会而言是否是件好事?这种策略也旨在挑战那些将某些技术后果(如大规模失业)视为“不可避免”的论调。通过揭示技术部署中的选择性和权力博弈,并通过成功案例(如医院推迟或修改AI工具的部署)表明,即使是面对强大的科技趋势,抵抗和改变依然是可能的。重点在于质疑和挑战系统性的权力,而非孤立的产品。
这场关于AI行动策略的重塑,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应对当前技术与经济双重挑战的关键一步。随着人工智能更深地融入经济体系,它对工作、财富分配和社会稳定性的影响将持续加剧。行动主义也必须随之演进,将根基牢牢扎入这些物质层面的现实之中。通过将AI议题与广大民众的“饭碗”紧密相连,行动者们能够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有效挑战集中化的技术权力,并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未来,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真正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而非仅仅惠及少数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