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社会,其力量日益集中于少数科技巨头手中。面对这一趋势,长期以来致力于影响政策的AI倡导者们,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战略反思与转型。他们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政府层面的努力可能不足以匹敌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结合,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来真正触及并改变现实。
这种新策略的核心,是将抽象的AI技术与人们切身相关的经济困境紧密联系起来。正如AI Now研究所等机构所强调的,与其将人工智能视为遥不可及的“未来科技”,不如揭示它与就业、收入不平等、工作保障等当下经济问题的内在关联。只有让公众认识到AI并非只存在于实验室或数据中心,而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才能激发更广泛的关注和行动。
因此,这场战略转变意味着议题焦点的迁移。过去可能热衷于讨论某个具体AI模型(如大型语言模型)的技术优劣或潜在风险,现在则更倾向于审视其背后公司的垄断地位和不受约束的权力。问题的关键不再是某个产品“好不好用”,而是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对于社会整体福祉是否有利,尤其是在决定自动化如何部署、工作如何被重塑等关键问题上。
这种自下而上、从经济角度切入的倡导方式,旨在赋权普通劳动者和公民社会组织。通过揭露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对劳动条件的改变、以及如何加剧现有不平等,倡导者们希望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并非被动接受技术浪潮的冲刷,而是有能力并且有必要对AI的应用方向和方式提出质疑和反抗。这有助于打破科技行业“自动化是必然趋势,失业不可避免”的论调,鼓励探索更公平、更符合人本精神的技术发展路径。
总而言之,面对日益固化的AI权力格局,倡导者们正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基础。这场战略性的重心转移,标志着AI伦理与治理的讨论正从技术哲学层面下沉,植根于具体的经济现实和民众关切之中。这不仅是对现有倡导模式局限性的回应,更是为构建一个更公平、包容的AI未来,寻求更坚实、更有力量的实践基础。